今天我们一提起清明节,很多人脑海中首先呈现的是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场景,殊不知清明节在唐宋时不只是“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的悲恸时刻,也是“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的盛大节日。清明节从唐代开始成为一个融合性的节日,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融合了时间相近寒食节的上坟习俗和上巳节的春游传统,并最终在宋朝以后取代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作为一个既是慎终追远的纪念日,又是全民欢愉的节日,清明节成为全国性3大节日之一。
清明节在唐代之前,只是一个节气存在,并不是一个节日,“在唐代以后才逐渐融合了时间相近的上巳节、寒食节的习俗变成了一个以踏青、扫墓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上巳节的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于春秋末年,最初巫术气氛较浓,节日内容主要为河边沐浴,祓除不祥,并在河边招魂,后来节日的宗教性日益削弱,发展成为户外踏青的重要节日。因此,杜甫才能留下他的不朽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和清明在时间上最为接近:寒食节在唐代规定禁火3天,这3天为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4天,第105天,第106天,分别为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而小寒食正是清明节。寒食节起源“三月应禁火”的民间信仰,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为: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春游和饮食。宋代以后寒食节吃寒食的习俗日益衰落。
清明节盛大的春游传统在今天的中国逐渐消失了,这种地域性的出游被穿越时空的个体化旅游所替代,各种传统集体性、面对面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斗鸡、拔河、蹴鞠也被现代组织化的体育运动、虚拟化的网络游戏所消解。
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别的节日,特别在于它是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它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清明节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宋代高菊卿的那首《清明》正体现出这种智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曾经,铜仁地区的“挂社”和“挂青”体现了这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