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国姓氏文化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在当时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姓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产物。

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姓氏含义。

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是两个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发现。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讲到,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时期,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更是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最早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早期。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相互独立,同时,各氏族之间又能过通婚的方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社会形成、国家的诞生,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并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关系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

  •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藏红花微信公众号